中国指股网 > 宏观 > 内容页

“因地制宜”——珠三角城市大相径庭的产业发展之路|全球新要闻

2023-05-25 11:13:28 来源:FT中文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发展之路告诉我们,贸易和交通的便捷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文丨李瀚明

【编者按】随着中国本土资本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外资利用上的情况也有所变化。中国本土资本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跨国品牌,并且这种品牌效应已经在稳定出口额和外贸业绩上初具成效。为此,FT中文网近期组织“中国外贸转型之路”专题,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文章中,我们将讲述中国不同省份的代表性企业如何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形成自己的跨国品牌。编辑事宜,联系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聊到广州作为“第三世界首都”在中国贸易中的支柱性地位。这种支柱性地位来自于广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畅旺的经济往来——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助推了广州和香港成为珠三角出口贸易的内外枢纽,而穗港的交通覆盖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又进一步降低珠三角的物流成本。不过,无论在人口上还是在经济总量上,珠三角以珠江为界都有明显的分别。按照相对珠江主航道的地理位置,我们大体可以将珠三角城市分成东侧的深圳、东莞、惠州三市和西侧的广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五市(肇庆市由于统计数据缺乏恕不列出)。

在历史上,西侧远较东侧发达——广州城建城已有两千年历史,而西侧平原素以“南番顺”闻名。即使是在现在,这两侧论人口、论GDP,其实也是西侧略胜于东侧(人口上东侧占46%,GDP占48%)。但如果考虑进出口额的话,东侧则明显高于西侧(出口额占66%,进口额占72%)。这种差别显示出两侧产业结构的有趣差异。而要追溯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我们就需要考虑珠三角的地理。珠江三角洲实际上是由珠江(主要是从云南向东的西江)冲积出的一片平原地带。我们如今在广州市区看到的“珠江”,其实并不是珠江的主航道。珠江的主航道在佛山三水就已经转向南方,并经由今天的珠海斗门入海。

长达两千多公里的西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从云南和广西向这一片地方运送泥沙。由于河流在此右转,泥沙就在河的左岸堆积,形成了“南番顺”这一片平原。如果以今天的珠江来看,两侧的地形可以说是泾渭分明。在上图这张一百年前的航道地图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广州、佛山、中山等地已经河网密集,而东莞、深圳和惠州则河网稀疏。这就是两地地形差异的最好表现——山区多溪而少河,平原多河而少溪。在100年前还没有公路、没有铁路,也没有集装箱巨轮的年代,密集的内河就好比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样,是物流的主要渠道。当时,通过吃水浅的内河船舶,货物可以快速、省力地来往河网各处,非常方便。同时,密集的内河还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资源,造就了这个著名的鱼米之乡。因此,广州得以建城2000余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华南贸易枢纽的角色。但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的河道吃水实在太浅。因此,在16世纪世界还是以帆船为主要船舶的时代,在狭窄的浅水中操纵帆船实在力不从心。因此,当年从葡萄牙来华营商的商人需要在珠江口外海和中国人在船上做交易。进口货物从葡萄牙人的帆船卸到中国人的小艇,再分拨到珠三角各地;而出口货物则经由小艇集中到帆船,再运往海外。后来,葡萄牙人选择在澳门设点,也有考虑到澳门最为靠外,较为容易行船的缘故。时代就这样过了三百年。三百年后世界上已经有了蒸汽船这种交通工具。蒸汽船的活动更加灵活,因此可以驶入像今天的珠江主航道这样充满暗礁的河段。因此,蒸汽船可以直接从海上驶入广州市区,无需借助小船驳运。同时,蒸汽船无论是吃水深度还是容量,均远非帆船可比,因此蒸汽船迅速取代帆船流行起来。三百年后,珠江三角洲的泥沙进一步堆积。19世纪的澳门航道已经基本被沙子填满,不再具备停船行船的能力(澳门至今无深水港)。与之相对的是香港在三百年间不断被河流冲蚀,逐渐形成深水良港。因此,三百年后珠江口的贸易中心变成了东侧的香港。

19世纪出现的铁路运输进一步改变了两侧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西侧水网密集的地形而言,修建铁路意味着要频繁架桥,还可能面临被泛滥的河水毁坏的风险;而东侧尽管多山,但既可以修建隧道,也可以找出一条不过山的路线。事实上,广州和香港之间的第一条铁路广九铁路修建时,还真就小心翼翼地躲开了大部分的山(走线大体如上图蓝线所示,广九铁路广州到深圳一段没有一条隧道,仅香港有一条)。而反过来,广州到珠海、澳门之间的铁路,要一直等到2011年才开通,比1911年开通的广九铁路晚了整整一个世纪。至此,珠三角东侧从香港到广州这一条走廊,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已经远胜于珠三角西侧从澳门到广州这一条走廊。香港的深水港和广深铁路配合,为港商北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而随着港商将货物沿着这条交通走廊送到香港上船,这条走廊的作用也被进一步强化。90年代在珠三角兴起的高速公路建设热潮中,东侧的速度也快于西侧。1994年,广深高速公路正式全段通车,汽车可由香港经高速公路直达广州;而1997年,连接珠江东西的第一条跨江大桥虎门大桥才得以开通,至于开到珠海那更是1999年的事情了。至此,珠三角的两侧逐渐在产业上形成了分化——东侧土地紧张但交通便利,因此集中了对占地要求小、对运输时间敏感,同时主力外销的消费电子产品行业;而西侧土地宽松但交通不便,因此集中了占地要求高,但对运输时间相对不敏感,同时可以内外兼顾的家用电器和工业机械行业。两种产业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单纯因地制宜的选择;两侧亦各自发展出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卓越领导力的自主品牌,成为今时今日珠三角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不过,站在今时今日回望旧时旧日,真是令人感慨“时移事易,造化弄人”啊。我们在这一篇文章中讲述了珠江三角洲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路径。而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讲述珠三角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群——港商。港商在80年代和内地社会各界的合作,愣是在80年代世界各国看好东南亚的浪潮中,为中国创造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产业发展之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编辑 闫曼 man.yan@ftchinese.com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作者提供

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

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

往期精选

上一篇 下一篇
x 广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