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Y
(资料图片)
ZQ
始起于唐宋时盛,
耀州青瓷别样新;
家有青釉七折洗,
其声铿铿色温温。
早在唐代,耀州窑已经在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崛起。从唐末至五代,由于接受了江南越窑的影响,瓷器品种渐由唐代多种化转向以青瓷为主的单一品种,成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内所称的“耀州出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它的烧造工艺技术和丰富多样的装饰艺术,对我国北宋以后各地青瓷的烧造,发生过极其重要的作用。
耀州窑的产品以碗、盘、杯、盆、茶托和壶、炉、瓶、盒为大宗,装饰手法以刻花和印花为主。笔者曾从《陕西省窖藏出土耀州窑瓷器》文献中见到一件北宋耀州窑青釉六折洗,无纹无饰,该洗与笔者早年收藏的一件七折洗器型几乎完全相同(图1),两者同采用简单的手工工艺胎装饰为主,造型罕有,工艺堪称一流。
图1 耀州窑青釉七折洗
陕西窖藏出土的北宋耀州窑青釉六折洗口径11.6厘米,六折花瓣形。笔者藏品口径13厘米,底径7.5厘米,七折花瓣形(图2)。两者均为浅腹、平底、矮圈足(图3)。唯笔者藏洗为满釉裹足支烧,底心四周排列六枚绿豆粒大的支钉痕,底心还附有一个凸印花纹的"官"字款。
图2 七折花瓣形
图3 平底矮图足及官字款
北宋耀州窑青瓷七折洗作工精细规整,瓷胎呈灰色,胎体薄而坚硬。全体施翠绿色釉,釉面莹润。在洗的内、外壁摺痕和其他积釉处色深,呈橄榄绿色。另外于洗外壁的七道凸棱、口沿、圈足底一周及“官”字款露棱的线条处泛白色。最值得一提的是,该洗的内、外壁约占三分之一部分隐现殷红色,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感。
图4 陕西窖藏耀州窑青釉六折洗
关于洗上红绿双色的形成,笔者以为:红色(指铜红)是烧造时产生氧化还原的呈色,众所周知,早在汉代,绿釉已在陶器上应用。耀州青瓷是以铜作着色剂的,素以釉色翠绿著名,而绿正是铜的氧化呈色,汉时原为低温高铅釉用于制造明器。到了宋代,始有高温烧成的绿瓷。此洗出现的红绿并存的现象,显然与釉中所含铜份有关。基于釉中铜份于氧化焰呈绿色,与还原焰呈红色,烧造时出现氧化与还原不一致时,从而使洗形成青红相间的现象,亦在情理之中。对于这种奇幻新颖的器物,不仅为数不多,且多属小型器物,后世即有仿效者,往往因俗艳或晦涩而不可取。正如陆建初先生在《陶瓷识鉴讲义》中所说:此所谓“名器艺高之所以不可及也”。但也足以告慰久寻宋代铜红而不得的冯先铭先生的,早在北宋时期,铜红已在耀州窑青瓷上初见端倪。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候碑记》描述耀州窑并赞之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圆大小,皆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外飞,锻炼累日,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可谓壮哉斯言,其对耀州窑生产过程和质量的描述,能不叹为观止!
始起于唐宋时盛,
耀州青瓷别样新;
家有青釉七折洗,
其声铿铿色温温。
合土为坯手制就,
瓷胎仍留轮圈痕;
纳窑烈焰青烟起,
锻炼累日赫然成。
此洗七折花瓣口,
平底浅腹圈足承;
六枚支钉“官”字款,
显筋露骨艺通神。
不是耀瓷花样少,
此洗素坯也动人;
最是绿中红一点,
不比钧瓷逊二分!
——追梦人